动态资讯
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主题学术工作坊之“数字心理健康”在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召开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8日,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主题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召开。近年来,健康传播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生产快速增长点,在建设中国自主科学知识体系背景下,如何扎根中国现实,提出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理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中国健康传播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主题学术工作坊的探索目标。首届工作坊于2023年在北京举办。

工作坊系“第三届智能媒体设计与健康传播国际研讨会”的系列活动。会议5月16日-17日为主论坛,18日为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理论的本土化构建”主题学术工作坊“数字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主题学术工作坊,亦是为配合大会主席团队与国际健康传播旗舰学刊 《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SSCI)共同策划的“Digital Mental Health”(数字心理健康)的征稿和组稿工作所特别策划。活动得到12个包括SSCI、SCI、CSSCI、ESCI等索引在内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生物医学的国内外学刊及期刊中心的大力支持。工作坊共收到来稿100余篇,其中30篇论文的研究作者受邀来到现场围绕“数字心理健康”开展口头报告,共同推进社群学术知识生产和本土健康传播理论建构。

除口头论文报告外,工作坊还特备策划了主题为“学术写作与发表”的主编论坛。邀请到人文社科综合类学报、新闻传播学刊及智能媒体及健康传播方向的权威中英文学刊主编、编委及编辑来共同讨论智能媒体设计与健康传播的社区知识生产问题。邀请到的圆桌嘉宾如下:

图片说明:主编论坛 学术写作与发表

图片说明:天津大学教授、《远程信息处理与信息学》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SCI)副主编庞华

  庞华教授是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远程信息处理与信息学》(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SCI)副主编。十多年持续在新媒体研究、政治传播、媒介心理以及国际传播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聚焦青少年公民参与、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资本、媒介接触与心理健康、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等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图片说明:美国德克萨斯基督大学副教授、

《传播学专论》(Communication Monographs,SSCI)期刊编委庄洁

  Jie ZHUANG(庄洁)教授是美国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传播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健康和风险传播以及修辞交叉研究,包括健康信息的使用及作用,社会规范在健康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社会规范来促进规范健康行为。其研究成果发表于《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Research,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是传播学顶尖期刊《传播学专论》(Communication Monographs,SSCI)传播学以及健康风险传播领域十余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及编委。

图片说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CSSCI)编审陈吉

陈吉是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CSSCI)编审,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

柳珊教授是《媒介批评》主编,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媒体学院访问学者(2009 年)、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美国太平洋大学首届“中美人文社科工作坊”研究员(2011 年)、美国犹他大学传播系访问学者(2015 年)、香港城市大学媒体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9 年)、教育部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分委员会理事,美国 CSMC(critical studies of media culture)期刊(SSCI 检索)匿名审稿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图片说明: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授、

《媒介批评》(CSSCI 辑刊)主编柳珊




图片说明:《图书馆杂志》(CSSCI)

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曲蕴

  曲蕴是《图书馆杂志》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与出版专业组委员、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地方史志学会理事。

图片说明:《新闻记者》(CSSCI)主任编辑王侠

              王侠是《新闻记者》(CSSCI)主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主编论坛由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副教授陈静茜主持,研讨围绕智能媒介设计与健康传播方向的理论建构、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投稿规划建议、智能与健康有关刊物的办刊宗旨及审稿流程等进行了座谈。庄洁介绍了两本健康传播国际旗舰期刊的定位特点。同时肯定了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所做的平台性会议的价值。将智能媒体设计和健康传播联系起来,体现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前沿性和融合性。她呼吁将健康传播作为纽带,串联其他学科开展人类健康福祉有关的多学科协作研究。庞华老师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陈吉关注以问题意识出发的研究,希望看到构建够影响和扩散到其他人文社会的中观及宏观理论研究。曲蕴肯定了工作坊一些论文选取老年人、儿童、女性劳工、青年群体的研究具有人文关怀和公共价值。同时介绍了《图书馆杂志》关注信息资源管理与新闻传播领域的交叉议题,该刊物对健康信息管理、疗愈等主题非常关注。柳珊肯定了健康传播领域的创新价值,强调了提炼出大问题、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同时提醒研究者换位思考,深入了解目标期刊所服务的受众。王侠认为健康传播研究的选题需要明晰选题的创新性及研究问题的提炼。她同时提醒研究者可以从专业学刊中的前沿专栏来进行投稿。

除了主编论坛外,工作坊分别围绕“健康传播”、“艺术疗愈”、“智能疗愈”、“智能设计与伦理”开展了四场平行分论坛。分论坛邀请到多位国内外健康传播研究专家及SSCI、ESCI、CSSCI学刊主编、编审担任评议嘉宾。由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师担任主持人。

图片说明:来自20多所高校的作者在工作坊做口头报告





平行论坛一“健康传播”由天津大学教授、权威学刊《远程信息处理与信息学》(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SCI,Q1)副主编庞华及美国德克萨斯基督大学副教授、国际传播学旗舰学刊《传播学专论》(Communication Mnographs,SSCI)前编委庄洁担任评阅人,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助理教授丁凡主持。本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澳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与研究团队。该论坛涵盖了从网络疑病症、健康信息扫描、健康虚假信息的纠偏机制,到生育风险感知、智能科普平台设计等多维议题,不仅体现了传播学与健康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趋势,也凸显出媒介技术与健康认知、情绪、伦理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前沿探索。此系列研究在理论探讨与现实回应之间架起桥梁,为健康传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平行论坛二“智能疗愈”由《图书馆杂志》(CSSCI)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曲蕴及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副教授陈青文担任评阅人,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的王伊达老师主持。本论坛有来自中国、韩国等地的多所高校学者,他们围绕AI介入心理健康的机制路径、媒介体验与人机交互的治疗潜力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论坛涵盖了生成式AI驱动游戏化干预、AI理论中的“心理理论”框架、AI聊天机器人在心理陪伴中的作用、数字劳工的健康重构路径等多个前沿话题。特别是在技术视角下探索“脑机接口”“沉浸体验”“情绪交互”等应用场景时,呈现出强烈的交叉融合与方法创新意识。不仅回应了AI时代人类情绪支持的新需求,也为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传播中的伦理边界与实践逻辑提供了重要思考。

平行论坛三“艺术疗愈”由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CSSCI)编审陈吉及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授、《媒介批评》(CSSCI 辑刊)主编柳珊担任评阅人,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副教授、副书记周彬主持。该论坛围绕媒介、艺术与心理健康的交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展现出当下艺术治疗在传播研究、媒介技术与心理干预融合中的多元实践路径。来自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湖南工商大学与渤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呈现了涵盖青少年心理支持、大学生情绪疗愈、VR干预、媒介生态下的健康叙事及照护研究等议题的前沿成果。其中,“心绘之境”数字艺术项目、“沉浸式艺术疗愈场景设计”及“超高清健康叙事”等案例,凸显出技术赋能下艺术疗愈的媒介转向,也回应了现实社会中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该论坛不仅拓展了艺术与传播、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融合边界,也为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媒介干预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平行论坛四“智能设计与伦理”由《新闻记者》(CSSCI)主任编辑王侠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何琦隽担任评阅人,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授王颖吉主持。在人工智能快速渗透健康传播实践的当下,该论坛呈现了从文化创意生产到医疗隐私保护的多元探索路径。来自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围绕AIGC在传统文化内容共创、智能推荐在癌症照护中的应用、AI医疗决策的隐私暴露与伦理边界、智能影像议题可感可信机制等议题,展开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的双重推进。多篇论文聚焦于人机协同、技术伦理、用户接受模型与交互可解释性,体现出技术与人文深度对话的努力。

图片说明:平行论坛四 “智能设计与伦理”现场

本次工作坊从不同的议题侧重点,展示了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在智能媒体时代的创新。来自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心理学、生物医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围绕智能媒介技术作为健康干预手段的深入研讨。在智能时代,如何通过丰富媒介内容,提升设计的可用性来实施精准的健康干预是难点。通过热烈研讨,在看到了不同学科知识生产的差异的同时,也提升了对合作切入点的认识。参会代表在开展以用户为中心,以人类健康结局改善和生活方式优化为共同目标,共同推进多学科协作的健康传播研究方面形成了共识。



通讯员 | 彭诗彤 刘蔼萱 朴书慧 姜阔

编辑 | 矣天岚

责编 | 路腾